如何無憂無懼過生活

之前拿了幾本結緣書回家,這本算是最後一本,作者是達摩難陀法師,是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法師。如果google這位法師,會發現他背景蠻特別的,出生斯里蘭卡,成長於馬來西亞,出家後寫了很多關於佛法的英文書籍,對東西方佛法的傳播有一定影響力。

這本書就是從英文版:how to live without fear and worry,翻譯而來,內容明顯針對西方人而設計,引用很多西方作家、詩人的作品,再以世尊的話作為總結。以內容來說,道理的部分我覺得還好,不過有些觀點頗有意思,具有些啟發性,尤其引用了很多小故事,都非常有趣(有機會我再記錄一下這些小故事)。

以下列幾個我覺得蠻有意思的書摘:

第二章:人生不如意

問題很快就會遠離,今日使你悲傷的,明日將被遺忘。也許你記得哭過,但是記不得哭泣的原因。在生命的旅途中,有多少晚上睜著眼睛躺在床上,虛擲心力,回想著白天所發生的困擾。我們往往一再反覆回想對他人的恨意,但在另一件更令人氣憤的事發生時,又讓我們反思一開始是在氣什麼?想想過去的怨恨,會很驚訝地發現,是自己刻意使自己不愉快,事實上,只要使思慮轉移,便可終止這一切的不快。

不管困難多大,痛苦多深,時間會治療一切。但在倚賴時間之前,為了不讓自己受到傷害,有些事是可以做的。比方,常保心中平靜,不讓煩惱虛耗我們的經歷,畢竟快樂要自己創造。

人無需親身經歷,就可得到知識。很多年輕人以為,憑藉知識就可以克服世上所有的問題。然而科學解決得了物質的麻煩,卻解決不了精神的困擾。沒有人能取代飽經歷練的智者,想想這句話:「十八歲時,我以為父親愚不可及;如今二十八歲了,我非常驚訝地發現,他在十年間學到這麽多東西!」這不是父親的成長,而是你學會以成熟的眼光看待世事。

第五章:憤怒是可以駕馭的

人往往祈求祥和,然而唯有解決內心的衝突,世上才有和平。欲達成此境,必須修心。或許有人會問:「如何修心?」這是個邏輯思考問題,更重要的,是問:「我是否想修心?」倘若答案是很清楚的「是」,那麼有了這項自我承諾,就可以培養修心的技巧了。

看而後覺
覺而後想
想而後欲
欲而後動

第七章:化解忌妒及私心

世尊鼓勵弟子,在他人快樂時設法去體會他們的喜悅,這是對付嫉妒的解毒劑。別人飛黃騰達,應該抱持喜悅恭賀的態度。若是自己所愛的人成功了,要這麼做或許不難,但對競爭對手誠心道賀就很難辦到了。何妨這麼想:「難道我們不想功成名就嗎?難道不希望別人誠心恭賀我們嗎?既然希望別人如此待我,別人一定也期望我們為他們的成功、幸福與快樂而祝福。」因為知道惡意和惡行均源自嫉妒,所以抱持同理心可使人從痛苦及毀滅中解脫,也可以防止自己阻礙了他人的同上之心。

心對的,對於覬覦自己成就的人,要有包容心。他們的反應有時是因為我們表現得不夠謙虛之故。在比我們失意的人面前,切勿炫耀自己的成就;人在成功之際,應反影以往失敗的經歷,才能更了解技不如人的滋味。

遭人批評怎麼辦

有人對你生氣時,問題的原因可能源自你所做的事,倘若是你的錯,趕緊承認,並為自己的行為致歉。倘若遭誤解,那就與對方作一次交心懇談,而且要欣然傾力相助。相反的,如果對方已因嫉妒而怒火中燒,也不要用憤怒還以顏色,雖然這是自然反應,然而開戰不能平息戰爭,只會造成冤冤相報,何時能了呢?最糟的情況不過是結局的不公正。

世尊說:「勝者招致憎恨,而落敗帶來愁苦。唯有放棄勝敗之心,才能快樂、平靜。」

批評有益

甘美的是誤譯可能導致厭煩。讚美是甜蜜的,然而過多的讚美可能招人厭倦。批評猶如苦藥或讓人痛楚的針劑,當然令人厭惡,卻對我們著實有益。不用害怕遭受批評,要牢記,沒有人可以完全免於批評,即使是偉人亦然。批評是無益的,因為他使人處於防備狀態,令人拼命想保護自己。批評也是危險的,因為他傷害人的尊嚴與驕傲,造成怨恨。

但批評也有建設性的一面,應該傾聽他人對自己的評語,尤其是建設性的,而且要接受自我改善的機會,克制自滿,不對他人的批評懷恨。對於抱持不同觀感的人,不要立刻貼上標籤,視為敵人,並非所有批評我們的人都是敵人,應該採取正面的態度,專注聆聽批評的內容,對我們評價有否依據?有否直得學習之處?從批評中,也許可以找出自己看不見的缺點。

第十三章:快樂在心裡

必須認清快感與快樂是兩碼子事。感官的刺激容易消失,無法提供人們永恆的快樂。我們可以用金錢換取感官上的歡愉,卻無法購得心靈的快樂。快樂的基礎在於單純的善良和清晰的是非觀念。

人除非對自己感到滿意,否則無法感到快樂。心靈的平靜,只能藉由修行和禪定來獲得。我們需要努力的仍多,但做得太少。透過自我分析和淨化心靈,人與生俱來的美德方得以展現。這項工作並不容易,需要耐心、決心和毅力。

快樂猶如香水,將他撒向他人時,你也能沾其芬芳。

假如你想獲得寧靜愉快的生活,請允許他人也擁有這樣的生活。除非根據這樣崇高的原則來調適你的生活,否則你無法寄望享有快樂祥和。同時,亦別期望獲取他人的感謝。

對生活感到滿足的人,卻連件襯衫都沒有

有位東方國忘感到不快樂,於是向一位哲人求教。這位哲人建議國王找出全國最快樂最滿足的人,然後穿上它的襯衫。經過長時間的尋找,國王終於找到了這個男人——但他卻連件襯衫也沒有。

第二十一章:為愛所挫

決裂

任何愛情關係都存在著決裂的可能性。親密關係飄渺不定,隨時有變質的一天,使兩人面臨決裂。而關係決裂總會帶來痛楚,尤其是對專情的人而言。感情的臍帶遲早會斷落,每切斷一次都會使人流血。我們必須接受一項事實:人接受情感的影響,過網互動的言行點擊隨時可能在記憶中甦醒,情緒將如同洪水般湧塞心中。

此時有些會如同受傷的獵物四處徘徊。假如對決裂已無能為力,那們最重要的,便是接受他。唯有坦然接受決裂,方能撫平那顆受創的心,而不致一直企圖挽回頹勢。人在傷口癒合之前,必然經歷許多情緒的困擾。

震驚是第一個反應,很難想像雙方已經分手了。震驚之後,又感到自尊受到傷害,顏面盡失。帶找到挽回自尊的方法後,仍需忍受獨自一人的寂寞。不過雖非短短一日或一週,但寂寞終將消逝,時日一久,他自會淡去。這段期間裡,應該試著活在今日,不要意念過往,或對未來過於焦慮。活在今日能幫助我們度過最糟的日子,不再受到分手的影響,而獲得真正的解脫。

這段調適期間應避免做出過於愚蠢之事。我們經常從報紙得知某些人因情傷而自殺或殺人。曾有位年輕人投河自盡,在他口袋中發現用塑膠膜包好的情書。女友嫁給別人,他因而心碎自殺。…

人為什麼非要受這些折磨?因為他們不了解生命的無常,所以常為情所困,對他人產生過度依賴與不合理的期望。一個能夠了解生命本質的人,知道世事多變。前一刻,一切令人感到愉悅而順利,但在轉瞬間,情況卻變得很糟糕,令人難以接受。如同鐘擺的晃動,我們願意見到或不願見到的情況充斥世間,可是我們仍需全盤接受。

第二十五章:與人和諧相處

你是人類家族的一員

人無法藉由糾正世上的每個人來獲得平靜,同樣的,就算將世上所有的石頭和荊棘除去,仍然無法開闢坦途大道。在崎嶇的道路上,所要有得舒服,就得穿上鞋子。既然無法去除世上所有的障礙物,那麼,就需保持心平氣和。所某人犯錯,你可以用許多方法去改正他,但在公共場合中對他批評、責罵和喝斥是無濟於事的,這樣的做法只會使人更堅持己見。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