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阿含經選

四阿含經是佛教早期的經典,內容與風格和大乘經典有些不同,更加樸實。在現代社會裡,這類樸實無華的描述,似乎更符合人們追求「理性」與「科學」的價值觀。

這本書是佛光山出版,內容採用佛光版的雜阿含經,和網路上查到的雜阿含經排序,有些差異,這邊以網路上的為主。

當年看這本書,是因為自己研究佛學一段時間,想看看所謂更「原始的佛法」,殊不知,這件事其實不存在。不過,雜阿含經的確更言簡意賅地闡述了不同的佛教法門。如果看不懂大乘經典,像是金剛經等等,雜阿含經倒是很值得一看。

以下摘選我覺得「有意思的部分」

(因為內容在網路上可直接參考,就不逐一打字了,以上內文轉載自台大獅子吼)

五七(書:無)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
爾時,世尊著衣持鉢,入舍衛城乞食,還持衣鉢,不語眾,不告侍者,獨一無二,於西方國土人間遊行。

時,安陀林①中有一比丘,遙見世尊不語眾,不告侍者,獨一無二。見已,進詣尊者阿難所,白阿難言:「尊者!當知世尊不語眾,不告侍者,獨一無二而出遊行。」

爾時,阿難語彼比丘:「若使世尊不語眾,不告侍者,獨一無二而出遊行,不應隨從。所以者何?今日世尊欲住寂滅少ⓐ事②故。」

爾時,世尊遊行北至半闍③國波陀聚落,於人所守護林④中,住一跋陀薩羅ⓑ樹下。時有眾多比丘詣阿難所,語阿難言:「今問ⓒ世尊住在何處ⓓ?」

阿難答曰:「我聞世尊北至半闍國波陀聚落,人所守護林中跋陀薩羅樹下。」

時,諸比丘語阿難曰:「尊者當ⓔ知我等不見世尊已久,若不憚勞⑤者,可共往詣世尊?」哀愍故⑥,阿難知時,默然而許⑦。

爾時,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夜過晨朝⑧,著衣持鉢,入舍衛城乞食。乞食已,還精舍,臥具⑩,持衣鉢,出至西方人間遊行,北至半闍國波陀聚落人ⓕ守護林中。時,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置衣鉢,洗足已,詣世尊所,頭面禮足,於一面坐。

爾時,世尊為眾多比丘說法,示、教、利、喜⑪。

爾時,座中有一比丘作是念:「云何知、云何見,疾得漏盡?」

爾時,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,告諸比丘:「若有比丘於此座中作是念:『云何知、云何見,疾得漏盡?』者,我已說法言:『當善觀察諸陰,所謂四念處⑫、四正勤⑬、四如意足⑭、五根⑮、五力⑯、七覺分⑰、八聖道分⑱。』我已說如是法,觀察諸陰。而今猶有善男子不勤欲作、不勤樂、不勤念、不勤信,而自慢惰⑲,不能增進得盡諸漏。若復善男子於我所說法,觀察諸陰,勤欲、勤樂、勤念、勤信,彼能疾得盡諸漏。」

「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,若見我者,是名為行。」

「彼行何因?何集?何生?何轉?無明觸生愛,緣愛起彼行。」

「彼愛何因?何集?何生?何轉?彼愛受因、受集、受生、受轉。」

「彼受何因?何集?何生?何轉?彼受觸因、觸集、觸生、觸轉。」

「彼觸何因?何集?何生?何轉?謂彼觸六入處因、六入處集、六入處生、六入處轉。」

「彼六入處無常、有為⑳、心緣起㉑法;彼觸、受、行、愛ⓖ,亦無常、有為、心緣起法。」

「如是觀者,而見色是我。」

不見色是我,而見色是我所㉒……不見色是我所,而見色在我……不見色在我,而見我在色……不見我在色,而見受是我……不見受是我,而見受是我所……不見受是我所,而見受在我……不見受在我,而見我在受……不見我在受,而見想是我……不見想是我,而見想是我所……不見想是我所,而見想在我……不見想在我,而見我在想……不見我在想,而見行是我……不見行是我,而見行是我所……不見行是我所,而見行在我……不見行在我,而見我在行……不見我在行,而見識是我……不見識是我,而見識是我所……不見識是我所,而見識在我……不見識在我,而見我在識……不見我在識,復作斷見㉓、壞有見㉔。」

「不作斷見、壞有見,而不離我慢㉕。不離我慢者,而復見我,見我者即是行。」

「彼行何因?何集?何生?何轉?」如前所說,乃至「我慢」。

「作如是知、如是見者,疾得漏盡。」

佛說此ⓗ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六五(本書:五七)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常當修習方便禪思①,內寂其心。所以者何?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,內寂其心,如實觀察。云何如實觀察?此是色、此是色集、此是色滅;此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此是識集、此是識滅。

「云何色集,受、想、行、識集?愚癡無聞凡夫於苦、樂、不苦不樂受②,不如實觀察;此受集、受滅、受、受、受離不如實觀察故,於受樂著生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ⓐ。如是純大苦聚③從集而生,是名色集,是名受、想、行、識集。

「云何色滅,受、想、行、識滅?多聞聖弟子受諸苦、樂、不苦不樂受,如實觀察,受集、受滅、受味、受患、受離如實觀察故,於受ⓑ樂著滅,著滅故取滅,取滅故有滅,有滅故生滅,生滅故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[*]滅,如是純大苦聚皆悉得滅,是名色滅,受、想、行、識滅。

「是故,比丘!常當修習方便禪思,內寂其心。比丘!禪思住,內寂其心,精勤方便,如實觀察。」
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如觀察,如是分別、種種分別、知、廣知、種種知、親近、親近修習、入、觸、證二經,亦如是廣說④。

七五(本書:六六)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五受陰。何等為五?謂色受陰,比丘於色、離欲、滅、不起、解脫,是名如來、應、等正覺①;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厭、離欲、滅、不起、解脫,是名如來、應、等正覺。比丘亦於色厭、離欲、滅,名阿羅漢慧解脫;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厭、離欲、滅,名阿羅漢慧解脫。比丘!如來、應、等正覺,阿羅漢慧解脫,有何差別?」

比丘白佛:「如來為法根、為法眼、為法依,唯願世尊為諸比丘廣說此義,諸比丘聞已,當受奉行。」

佛告比丘:「諦聽,善思,當為汝說。佛與阿羅漢的差別如來、應、等正覺未曾聞法,能自覺法,通達無上菩提②,於未來世開覺聲聞③而為說法,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。比丘!是名如來、應、等正覺未得而得,未利而利,知道、分別道、說道、通道,復能ⓐ成就諸聲聞教授教誡;如是說正順④欣樂善法,是名如來、羅漢差別。」
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二五四(本書:二五六)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

爾時,尊者二十億耳ⓐ①住耆闍崛山,常精勤修習菩提分法②。

時,尊者二十億耳獨靜禪思③,而作是念:「於世尊弟子精勤聲聞中,我在其數,然我今日未盡諸,我是名族姓子④,多饒財寶,我ⓑ今寧可還受五欲,廣行施作福。」

爾時,世尊知二十億耳心之所念,告一比丘,汝等今往二十億耳所,告言:「世尊呼汝。」

是一比丘受佛教已,往詣二十億耳所,語言:「世尊呼汝。」

二十億耳聞彼比丘稱大師命,即詣世尊所,稽首禮足,退住一面。

爾時,世尊告二十億耳,汝實獨靜禪思作是念:「世尊精勤修學聲聞中,我在其數,而今未得漏盡解脫。我是名族姓子,又多錢財,我寧可還俗,受五欲樂,廣施作福耶?」

時,二十億耳作是念:「世尊已知我心。」驚怖毛竪,白佛言:「實爾,世尊!」

佛告二十億耳:「我今問汝,隨意答我。二十億耳!汝在俗時,善彈琴不?」

答言:「如是,世尊!」

彈琴不緩不急之喻復問:「於意云何?汝彈琴時,若急其絃,得作微妙和雅音不?」

答言:「不也,世尊!」

復問:「云何?若緩其絃,寧發微妙和雅音不?」

答言:「不也,世尊!」

復問:「云何善調琴絃,不緩不急,然後發妙和雅音不?」

答言:「如是,世尊!」

佛告二十億耳:「精進太急,增其掉悔⑤,精進太緩,令人懈怠,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,莫著⑥、莫放逸、莫取相⑦。」

時,尊者二十億耳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作禮而去。

時,尊者二十億耳常念世尊說彈琴譬,獨靜禪思。如上所說,乃至漏盡心得解脫,成阿羅漢

爾時,尊者二十億耳得阿羅漢,內覺解脫喜樂,作是念:「我今應往問訊世尊。」

爾時,尊者二十億耳往詣佛所,稽首禮足,退坐一面,白佛言:「世尊!於世尊法中得阿羅漢,盡諸有漏,所作已作,捨離重擔,逮得己利,盡諸有結,正智心解脫,當於爾時解脫六處⑧。云何為六?離欲解脫、離恚解脫、遠離解脫⑨、愛盡解脫、諸取解脫、心不忘念解脫⑩。

「世尊!若有依少信心而言離欲解脫,此非所應⑪;貪、恚、癡盡,是名真實離欲解脫。

「若復有人依少持戒而言我得離恚解脫,此亦不應;貪、恚、癡盡,是名真實離恚ⓒ解脫。

「若復有人依於修習利養遠離而言遠離解脫,是亦不應;貪、恚、癡盡,是真實遠離解脫。

「貪、恚、癡盡,亦名離愛,亦名離取,亦名離忘念解脫。如是,世尊!若諸比丘未得羅漢,未盡諸漏,於此六處不得解脫。

「若復比丘在於學地,未得增上樂⑫,涅槃習向心住⑬,爾時成就學戒⑭,成就學根⑮,後時當得漏盡無漏心解脫,乃至自知不受後有。當於爾時得無學⑯戒,得無學諸根。譬如嬰童愚小仰臥,爾時成就童子諸根,彼於後時漸漸增長,諸根成就,當於爾時成就長者諸根。在學地者亦復如是,未得增上安樂,乃至成就無學戒、無學諸根。

「若眼常識色,終不能妨心解脫、慧解脫,意堅住故,內修無量善解脫⑰,觀察生滅,乃至無常。耳識聲、鼻識香、舌識味、身識觸、意識法,不能妨心解脫、慧解脫,意堅住故,內修無量善解脫,觀察生滅。譬如村邑近大石山,不斷、不壞、不穿,一向厚密,假使四方風吹,不能動搖、不能穿過。阿羅漢六根識六境,不妨解脫彼無學者亦復如是,眼常識色,乃至意常識法,不能妨心解脫、慧解脫,意堅住故,內修無量善解脫,觀察生滅。」

爾時,二十億耳重說偈言:

「離欲心解脫,  無恚脫亦然,
 遠離心解脫,  貪愛永無餘。
 諸取心解脫,  及意不忘念,
 曉了入處生,  於彼心解脫。
 彼心解脫者,  比丘意止息,
 諸所作已作,  更不作所作。
 猶如大石山,  四風不能動。
 色聲香味觸,  及法之好惡,
 六入處常對,  不能動其心。
 心常住堅固,  諦觀法生滅。」

尊者二十億耳說是法時,大師心悅,諸多聞梵行者聞尊者二十億耳所說,皆大歡喜。爾時,尊者二十億耳聞佛說法,歡喜隨喜,作禮而去。

解脫者以智記說,而不會自己稱讚自己爾時,世尊知二十億耳去不久,告諸比丘:「善心解脫者,應如是記說⑱,如二十億耳以智記說,亦不自舉⑲,亦不下他,正說其義;非如增上慢⑳者,不得其義,而自稱歎得過人法㉑,自取損減。」

一一七五(書:二六九)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
時,有異比丘獨處坐禪,作是思惟:「比丘云何知、云何見,得見ⓐ清淨?」作是念已,詣諸比丘,語諸比丘言:「諸尊比丘!云何知、云何見,令見清淨?」

比丘答言:「尊者!於六觸入處集、滅、味ⓑ、患、離如實正知。比丘!作如是知、如是見者,得見清淨。」

是比丘聞彼比丘記說,心不歡喜,復詣餘比丘所,問彼比丘言:「諸尊比丘!云何知、云何見,得見清淨?」

彼比丘答言:「於六界集、滅、味、患、離如實正知。如是,比丘!如是知、如是見,得見清淨。」

時,比丘聞其記說,心亦不喜,復詣餘比丘,作是問言:「比丘!云何知、云何見,得見清淨?」

彼比丘答言:「於五受陰觀察,如病、如癰、如刺、如殺,無常、苦、空、非我;作ⓒ如是知、如是見,得見清淨。」

是比丘聞諸比丘記說,心亦不喜,往詣佛所,稽首禮足,退坐一面,白佛言:「世尊!我獨靜思惟:『比丘云何知、云何見,得見清淨?』作是念已,詣諸比丘,三處所說,具白世尊,我聞彼說,心不歡喜,來詣世尊。故以此義請問世尊:『比丘云何知、云何見,得見清淨?』」

佛告比丘:「過去世時,有一士夫,未曾見緊獸ⓓ①,往詣曾見緊獸者,問曾見緊獸士夫言:『汝知緊獸不?』答言:『知。』復問:『其狀云何?』答言ⓔ:『其色黑如火燒柱。』當彼見時,緊獸黑色,如火燒柱。

「時,彼士夫聞緊獸黑色如火燒柱,不大歡喜,復更詣一曾見緊獸士夫,復問彼言:『汝知緊獸不?』彼答言:『知。』復問:『其狀云何?』彼曾見緊獸士夫答言[*]:『其色赤而開敷②狀似肉段。』彼人見時,緊獸開敷,實似肉段。

「是士夫聞彼所說,猶復不喜,復更詣餘曾見緊獸士夫,問:『汝知緊獸不?』答言:『知。』復問:『其狀云何?』答言:『𣯶ⓕ𣯶[*]③下垂,如尸利沙ⓖ果④。』

「是人聞已,心復不喜,復行問餘知緊獸者,問:『汝知緊獸不?』彼答言:『知。』又問:『其狀云何?』彼復答言:『其葉青、其葉滑、其葉長廣,如尼拘婁ⓗ陀ⓘ樹⑤。』如彼士夫問其緊獸,聞則不喜,處處更求,而彼諸人見緊獸者,隨時所見,而為記說,是故不同。

「如是,諸比丘!若於獨處專精思惟,不放逸住,所因思惟法不起諸漏,心得解脫,隨彼所見,而為記說ⓙ。汝今復聽我說譬,其智者以譬喻得解。

「譬如有邊國王ⓚ,善治ⓛ城壁,門下堅固,交ⓜ道平正,於四城門置四守護,悉皆聰慧,知其來去。當其城中,有四交道,安置床榻,城主坐上。若東方使來,問守門者:『城主何在?』彼即答言:『主在城中四交[*]道頭,床上而坐。』彼使問ⓝ已,往詣城主,受其教令,復道而還。南、西、北方遠使來人,問守門者:『城主何在?』彼亦答言:『在其城中四交[*]道頭。』彼彼ⓞ聞已,悉詣城主,受其教令,各還本處。」

佛告比丘:「我說斯譬,今當說義。所謂城者,以譬人身麁色,如篋毒蛇譬經⑥說。善治城壁者,謂之正見。交[*]道平正者,謂內六入處。四門者,謂四識住。四守門者,謂四念處。城主者,謂識受陰。使者,謂正觀⑦。如實言者,謂四真諦⑧。復道還者,以八聖道。」

佛告比丘:「若大師為弟子所作,我今已作,以哀愍故,如篋毒蛇譬經說。」

爾時,比丘聞佛說已,專精思惟,不放逸住,增修梵行,乃至不受後有,成阿羅漢。

三一九(書:二九七)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
時,有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,共相問訊,問訊已,退坐一面,白佛言:「瞿曇!所謂一切者,云何名一切?」

佛告婆羅門:「十二入處是一切一切者,謂十二入處,眼色、耳聲、鼻香、舌味、身觸、意法,是名一切。若復說言此非一切,沙門瞿曇所說一切,我今捨,別立餘一切者,彼但有言說,問已不知,增其疑惑。所以者何?非其境界故。」

時,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奉行ⓐ。

二九七(書:三三五)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②。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我當為汝等說法,初、中、後善③,善義善味④,純一清淨,梵行清白,所謂大空法經。諦聽,善思,當為汝說。大空法經云何為大空法經?所謂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⑤,謂緣無明行,緣行識,乃至純大苦聚集。

「緣生老死者,若有問言:『彼誰老死?老死屬誰?』彼則答言:『我即老死,今老死屬我,老死是我。』所言:『命即是身⑥。』或言:『命異身異⑦。』此則一義,而說有種種⑧。若見言:『命即是身。』彼梵行者所無有⑨。若復見言:『命異身異。』梵行者所無有。於此二邊,心所不隨,正向中道⑩。賢聖出世,如實不顛倒正見,謂緣生老死。如是生、有、取、愛、受、觸、六入處、名色、識、行,緣無明故有行。

「若復問言:『誰是行?行屬誰?』彼則答言:『行則是我,行是我所。』彼如是:『命即是身。』或言:『命異身異。』彼見命即是身者,梵行者無有;或言命異身異者,梵行者亦無有。離此二邊,正向中道。賢聖出世,如實不顛倒正見ⓐ,所謂緣無明行。

「諸比丘!若無明離欲而生明,彼誰老死?老死屬誰者?老死則斷,則知斷其根本,如截多羅樹頭,於未來世成不生法。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,彼誰生?生屬誰?乃至誰是ⓑ行?行屬誰者?行則斷,則知斷其根本⑪,如截多羅樹頭,於未來世成不生法,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,彼無明滅則行滅,乃至純大苦聚滅,是名大空法經。」
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四七零(書:四六九)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

凡夫與聖人都有苦樂不苦不樂受,處理態度有何差別?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愚癡無聞凡夫生苦受ⓐ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,多聞聖弟子亦生苦受[*]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。諸比丘!凡夫、聖人有何差別?」

諸比丘白佛:「世尊是法根、法眼、法依。善哉,世尊!唯願廣說,諸比丘聞已,當受奉行。」

佛告諸比丘:「愚癡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①,苦痛逼迫,乃至奪命,憂愁啼哭,稱怨號呼。」

佛告諸比丘:「諦聽,善思,當為汝說。諸比丘!愚癡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,增諸苦痛,乃至奪命,愁憂稱怨,啼哭號呼,心生狂亂,當於爾時,增長二受,若身受②、若心受③。

「譬如士夫身被雙毒箭,極生苦痛,愚癡無聞凡夫亦復如是。增長二受,身受、心受,極生苦痛。所以者何?以彼愚癡無聞凡夫不了知故,於諸五欲④生樂受觸,受五欲樂,受五欲樂故,為貪使所使;苦受觸故,則生瞋恚,生瞋恚故,為恚使所使。於此二受,若集、若滅、若味、若患、若離不如實知;不如實知故,生不苦不樂受,為癡使所使。為樂受所繫終不離,苦受所繫終不離,不苦不樂受所繫終不離。云何繫?謂為貪、恚、癡所繫,為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所繫。

「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,大苦逼迫,乃至奪命,不起憂悲ⓑ稱怨、啼哭號呼、心亂發狂,當於爾時,唯生一受,所謂身受,不生心受。

「譬如士夫被一毒箭,不被第二毒箭,當於爾時,唯生一受,所謂身受,不生心受。為樂受觸,不染欲樂,不染欲樂故,於彼樂受,貪使不使。於苦觸受不生瞋恚,不生瞋恚故,恚使不使。於彼二使,集、滅、味ⓒ、患、離如實知,如實知故,不苦不樂受癡使不使,於彼樂受解脫不繫,苦受、不苦不樂受解脫不繫。於何不繫?謂貪、恚、癡不繫,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不繫。」

爾時,世尊即說偈言:

多聞於苦樂,  非不受覺知,
 彼於凡夫人,  其實大有聞
⑤。
 樂受不放逸,  苦觸不增憂,
 苦樂二俱捨,  不順亦不違。
 比丘勤方便,  正智不傾動,
 於此一切受,  黠慧能了知。
 了知諸受故,  現法盡諸漏,
 身死不墮數⑥,  永處般涅槃。」
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四七四(書:四七三)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

爾時,尊者阿難獨一靜處禪思,念言:「世尊說三受——樂受、苦受、不苦不樂受,又復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,此有何義?」作是念已,從禪起,詣世尊所,稽首禮足,退住一面,白佛言:「無常故諸受皆苦、漸次寂滅故諸受皆苦世尊!我獨一靜處禪思,念言:『如世尊說三受——樂受、苦受、不苦不樂受,又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,此有何義?』」

佛告阿難:「我以一切行無常故ⓐ,一切行變易法故,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。又復,阿難!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,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,一切諸受悉皆是苦。」

阿難白佛言:「云何?世尊!以諸受漸次寂滅故說?」

諸受漸次寂滅佛告阿難:「初禪①正受時,言語寂滅;第二禪②正受時,覺觀寂滅;第三禪③正受時,喜心寂滅;第四禪④正受時,出入息寂滅⑤;空入處正受時,色想寂滅;識入處正受時,空入處想寂滅;無所有入處正受時,識入處想寂滅;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,無所有入處想寂滅;想受滅正受⑥時,想、受寂滅;是名漸次諸行寂滅。」

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!云何漸次諸行止息?」

諸行漸次止息佛告阿難:「初禪正受時,言語止息;二禪正受時,覺觀止息;三禪正受時,喜心止息;四禪正受時,出入息止息⑦;空入處正受時,色想止息;識入處正受時,空入處想ⓑ止息;無所有入處正受時,識入處想止息;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,無所有入處想止息;想受滅正受時,想、受止息;是名漸次諸行止息。」

阿難白佛:「世尊!是名漸次諸行止息。」

佛告阿難:「復有勝止息、奇特止息、上止息、無上止息。如是止息,於餘止息無過上者。」

阿難白佛:「何等為勝止息、奇特止息、上止息、無上止息,諸餘止息無過上者?」

佛告阿難:「於貪欲心不樂、解脫,恚、癡心不樂、解脫,是名勝止息、奇特止息、上止息、無上止息,諸餘止息無過上者。」

佛說此[*]經已,尊者阿難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七八五(書:七九七)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……如上說。差別者:「何等為正見?謂正見有二種,有正見,是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轉向善趣①;有正見,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無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②。何等為正見有漏、有取,向於善趣?世間正見若彼見有施、有說,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,不受後有,是名世間正見,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向於善趣。何等為正見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?出世間正見謂聖弟子苦苦思惟③,集、滅、道道思惟,無漏思惟相應,於法選擇、分別、推求、覺知、黠慧、開覺、觀察④ ,是名正見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。

「何等為正志?謂正志有ⓐ二種。有正志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向於善趣;有正志,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。何等為正志有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向於善趣?世間正志謂正志出要覺、無恚覺、不害覺⑤ ,是名正志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向於善趣。何等為正志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?出世間正志謂聖弟子苦苦思惟,集、滅、道道思惟,無漏思惟相應,心法分別、自決、意解、計數、立意⑥ ,是名正志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。

「何等為正語?正語有二種。有正語,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向於善趣;有正語,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。何等為正語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向於善趣?世間正語謂正語離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,是名正語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向於善趣。何等正語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?出世間正語謂聖弟子苦苦思惟,集、滅、道道思惟,除邪命貪ⓑ、口四惡行、諸餘口惡行,離於彼,無漏、遠離、不著,固守、攝持不犯,不度時節,不越限防⑦ ,是名正語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。

「何等為正業?正業有二種。有正業,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向於善趣;有正業,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。何等為正業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轉向善趣?世間正業謂離殺、盜、婬,是名正業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轉向善趣。何等為正業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?出世間正業謂聖弟子苦苦思惟,集、滅、道道思惟ⓒ,除邪命貪[*]、身三惡行、諸餘身惡行數,無漏、心不樂著,固守、執持不犯,不度時節,不越限防,是名正業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。

「何等為正命?正命有二種。有正命,是世、俗,有漏、有ⓓ取,轉向善趣;有正命,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。何等為正命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轉向善趣?世間正命謂如法求衣、食、臥具、隨病湯藥,非不如法,是名正命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轉向善趣。何等為正命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?出世間正命謂聖弟子苦苦思惟,集、滅、道道思惟,於諸邪命無漏、不樂著,固守、執持不犯,不越時節,不度限防,是名正命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。

「何等為正方便?正方便有二種。有正方便,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轉向善趣;有正方便,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。何等為正方便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轉向善趣?世間正方便欲、精進,方便超出,堅固建立堪能造作ⓔ,精進心法攝受、常不休息⑧ ,是名正方便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轉向善趣。何等為正方便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ⓕ盡苦,轉向苦邊?出世間正方便謂聖弟子苦苦思惟,集、滅、道道思惟,無漏憶念相應,心法欲、精進,方便勤踊超出⑨,建立堅固堪能造作,精進心法攝受、常不休息,是名正方便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。

「何等為正念?正念有二種。有正念ⓖ,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轉向善趣;有正念,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。何等為正念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轉向善趣?世間正念念、隨念、重念、憶念,不妄ⓗ不虛⑩ ,是名正念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正向善趣。何等為正念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轉向苦邊?出世間正念謂聖弟子苦苦思惟,集、滅、道道思惟,無漏思惟相應,若念、隨念、重念、憶念,不妄[*]、不虛,是名正念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轉向苦邊。

「何等為正定?正定有二種。有正定,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轉向善趣;有正定,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。何等為正定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轉向善趣?世間正定若心住不亂、不動、攝受、寂止、三昧、一心,是名正定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轉向善趣。何等為正定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?出世間正定謂聖弟子苦苦思惟,集、滅、道道思惟,無漏思惟相應,心法住不亂、不散、攝受、寂止、三昧、一心,是名正定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。」
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一零七九(書:一零六七)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

時,有異比丘於後夜時至搨[*]補河邊,脫衣置岸邊,入水洗浴。浴已,還上岸,著一衣,待身乾。

時,有一天子放身光明,普照搨[*]補河側,問比丘言:「比丘!比丘!此是丘塚①,夜則起煙,晝則火然,彼婆羅門見已而作是言:『壞此丘塚,發掘者智,持ⓐ以刀劍。』又見大龜,婆羅門見已,作是言:『除此大龜,發掘者智,持以刀劍。』見有氍氀②,婆羅門見已,作此言:『却此氍氀,發掘者智,持以刀劍。』見有肉段③,彼婆羅門見已,作是言:『除此肉段,發掘者智,持以刀劍。』見有屠殺,婆羅門見已,作是言:『壞是屠殺處,發掘者智,持以刀劍。』見有楞耆④,彼婆羅門見已,作是言:『却此楞耆,發掘者智,持以刀劍。』見有二道⑤,彼婆羅門見已,作是言:『除此二道,發掘者智,持以刀劍。』見有門扇,婆羅門見已,作是言:『却此門扇,發掘者智,持以刀劍。』見有大龍,婆羅門見已,作是言:『止!勿却大龍,應當恭敬。』比丘!汝來受此論,往問世尊,如佛所說,汝隨受持。所以者何?除如來,我不見世間諸天、魔、梵、沙門、婆羅門於此論心悅樂者,若諸弟子從我所聞,然後能說。」

爾時,比丘從彼天所聞此論已,往詣世尊,稽首禮足,退坐一面。以彼天子所問諸ⓑ論廣問世尊:「云何為丘塚?云何為夜則起煙?云何為晝則火然?云何是婆羅門?云何發掘?云何智者?云何刀劍?云何為大龜?云何氍氀?云何為肉段?云何為屠殺處?云何為楞耆?云何為二道?云何為門扇?云何為大龍?」

佛告比丘:「丘塚者,謂眾生身,麤四大色父母遺體,摶ⓒ食、衣服、覆蓋、澡ⓓ浴、摩飾、長養,皆是變壞磨滅之法。夜起煙者,謂有人於夜時起,隨覺隨觀。晝行其教,身業、口業。婆羅門者,謂如來、應、等正覺。發掘者,謂精勤方便。智士者,謂多聞聖弟子。刀劍者,謂智慧刀劍。大龜者,謂五蓋⑥。氍氀者,謂忿恨。肉段者,謂慳愱。屠殺者,謂五欲功德⑦。楞耆者,謂無明。二道,謂疑惑。門扇者,謂我慢。大龍者,謂漏盡羅漢。如是,比丘!若大師為聲聞所作,哀愍悲念,以義安慰,於汝已作,汝等當作所作,當於曝ⓔ露、林中、空舍、山澤、巖窟,敷草樹葉,思惟禪思,不起放逸,莫令後悔,是則為我隨順之教。」即說偈言:

「說身為丘塚,  覺觀夜起煙,
 晝業為火然,  婆羅門正覺。
 精進勤發掘,  黠慧明智士ⓕ,
 以智慧利劍,  厭離勝進者。
 五蓋為巨龜,  忿恨為氍氀,
 慳愱為肉段,  五欲屠殺處。
 無明為楞耆,  疑惑於二道,
 門扇現我慢,  漏盡羅漢龍。
 究竟斷諸論,  故我如是說。」

佛說此經已,彼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一三零七(書:一三零四)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
時,有赤馬ⓐ天子,容色絕妙,於後夜時來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。

時,彼赤馬天子白佛言:「世尊!頗有能行過世界邊,至不生、不老、不死處不?」

佛告赤馬:「無有能過世界邊,至不生、不老、不死處者。」

赤馬天子白佛言:「奇哉,世尊!善說斯義。如世尊說言:『無過世界邊,至不生、不老、不死處者ⓑ。』所以者何?世尊!我自憶宿命,名曰赤馬,作外道仙人,得神通,離諸愛欲。我時,作是念:『我有如是捷ⓒ疾神足①,如健士夫②,以利箭橫射過多羅樹影之頃,能登一須彌③,至一須彌,足躡東海,超ⓓ至西海。』我時,作是念:『我今成就如是捷ⓔ疾神力,今日寧可求世界邊。』作是念已,即便發行,唯除食息便利,減節睡眠,常行百歲,於彼命終,竟不能得ⓕ過世界邊,至不生、不老、不死之處。」

佛告赤馬:「我今但以一尋④之身,說於世界、世界集、世界滅、世界滅道跡。赤馬天子!何等為世間?謂五受陰。何等為五?色受陰、受受陰、想受陰、行受陰、識受陰,是名世間。何等為色集?謂當來有愛⑤,貪、喜俱⑥,彼彼染著⑦,是名世間集。云何為世間滅?若彼當來有愛,貪、喜俱,彼彼染著無餘斷⑧、捨、離、盡、無欲、滅、息、沒,是名世間滅。何等為世間滅道跡?謂八聖道,正見、正志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,是名世間滅道跡。

得世界邊,度世間愛赤馬!了知世間苦ⓖ,斷世間苦[*];了知世間集,斷世間集;了知世間滅,證世間滅;了知世間滅道跡,修彼滅ⓗ道跡。赤馬!若比丘於世間苦若知、若斷,世間集若知、若斷,世間滅若知、若證,世間滅道跡若知、若修。赤馬!是名得世界邊,度世間愛。」

爾時,世尊重說偈言:

「未曾遠遊行,  而得世界邊,
 無得世界邊,  終不盡苦邊。
 以是故牟尼,  能知世界邊,
 善解世界邊,  諸梵行已立。
 於彼世界邊,  平等覺知者,
 是名賢聖行,  度ⓘ世間彼岸。」

是時,赤馬天子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稽首佛足,即沒不現。

一三四四(書:一三四一)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ⓐ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
時,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,住一林中。時,彼比丘與長者婦女嬉戲,起惡名聲。

時,彼比丘作是念:「我今不類,共他婦女起惡名聲,我今欲於此林中自殺。」

時,彼林中止住天神作是思念:「不善不類,此比丘不壞、無過,而於林中欲自殺身,我今當往ⓑ方便開悟。」

異比丘懺悔,天神說偈勸勉時,彼天神化作長者女身,語比丘言:「於諸巷路四衢道中,世間諸人為我及汝起惡名聲,言我與汝共相習近①,作不正事。已有惡名,今可還俗,共相娛樂。」

比丘答言:「以彼里巷四衢道中,為我與汝起惡名聲,共相習近,為不正事。我今且自殺身!」

時,彼天神還復天身,而說偈言:

「雖聞多惡名,  苦行者忍之,
 不應苦自害ⓒ,  亦不應起惱。
 聞聲恐怖者,  是則林中獸,
 是輕躁眾生,  不成出家法。
 仁者當堪耐,  不中住惡聲,
 執心堅住者,  是則出家法。
 不由他人語,  令汝成劫賊,
 亦不由他語,  令汝得羅漢。
 如汝自知已,  諸天亦復知。」

爾時,比丘為彼天神所開悟已,專精思惟,斷除煩惱,得阿羅漢。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