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有二十難文摘

這是1999年出版的書,摘錄證嚴法師講演內容,大致依照佛陀所說的二十難,詳述一些內容。

我不是證嚴法師的信徒,但對修行的一些議題蠻感興趣的,加上這本書是結緣書,初次快速翻看,感覺還可以,只是沒想到這一翻,就翻了兩三年,直到現在才弄個文摘出來,呵呵。

以現代角度看,內容算是老生常談。不過有些「當年的智慧」,倒是現在蠻容易被遺忘的,一些角度,則是我沒想過的。提醒的內容很多,我列出幾個對我比較有幫助的。

被汝不嗔難

人,一定要有這份不嗔的涵養,不可動不動就心浮氣躁,以為別人都在與你作對。我們要以寬容的心待別人,不要有「我如果不跟他鬥鬥看,他還以為我很傻」的想法。有句話說:「大智若愚。」不要怕人家笑你傻,要擔心的是人家說你太聰明,太聰明就是狡猾,「聰明」不是好聽的話。如果人家說:「他怎麼那麼傻,任人家欺負,一點都不在乎!」事實上,如果能做到這樣就是成功了。

每次看電視新聞,就讓人怵目驚心,從國家最高的議事殿堂,以至於社會群眾皆以暴力作訴求,用拳打腳踢來解決問題。原本可以是很美好的人生,為何變成互相爭鬥的情況?這都是在於不肯忍讓而引起的爭鬥之心。

觸事無心難

佛陀告訴我們——「觸事無心難」,但是我卻感受到:我們的日常生活,時時都是在無心的狀況下度過。那麼,佛陀為何告訴我們「觸事無心難」呢?佛陀是要啟發我們,人本來就是可以在很單純、逍遙自在的情況下生活,可是凡夫無明一起,就會把最簡單、輕安、逍遙的生活複雜化,因而產生煩惱和痛苦。「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」這句話人人都會說,但是偏偏在生活中,卻盡和一些人與事過不去。時間分秒不停流逝,而我們的心卻常掛記著過往的時我是非,心念在那兒不停打轉,這就是煩惱的凡夫心。所以,佛陀在人有二十難中說「觸事無心難」。

許多人總是在煩惱中度日,因為以曲折之心在比較,對人事起了分別心,比如工作上計較自己做得多、別人做得少,這是「驕慢心」;或者認為別人做得多沒了不起,自己做得少也不覺得慚愧,這是「卑劣慢」。不管是驕慢或是卑劣慢的心態,這些都是煩惱。

人生應該「隨份隨力」,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。能夠如此,才不會在人我是非中觸事而心生煩惱。

……

我常提醒週遭的人,雜念要隨著時間一起消逝;過去的事再去想他,便是雜亂心,就是煩惱;忽略現在而寄望未來,則是妄想心,何不好好把握當下的這幾秒鐘,把一句話講好,把一件事做好。

我們走路雖然腳是踏著大地而行,但是腳底永遠不會黏在地上,而是踏落前腳、抬起後腳,這樣才能夠向前邁進。原本單純的生活,何必一定要「觸事生心」把它複雜化了嗎?

廣學博究難

在日常生活中,原本人人都能過得逍遙自在、人我無礙。曾經有兩位記者聽我說了「觸事無心」之後,提出一個問題:「師父教人要『無心』,可是後面又叮嚀一句『請大家多用心』,這兩句話是否相互矛盾?」

我對他們解釋道:「真正用心到最透徹的時候,就是無心。」

我問他們:「剛才你們跟我到慈濟醫院二期工程的工地,又跟我到三樓去參觀,也到紀年糖及地下室去;在上上下下之際,你們可曾用過心在你們腳步上?」

他們說:「沒有!」

我說:「你們到復健科去看看那些正在做復健的人,他們很用心地想站起來,可是多難啊!有的想要把手舉起來,可是用盡心力才能勉強將手舉高。

我們平時走路,一點都不必費心,就能走得輕巧自然;事實上,平日一切的舉動都是小時候曾經用過心,現在才能很自然自在地運用於生活中,這便是『用心的極致,就是無心』的說明。健康人步履自在,可以不必刻意用心;而有病必須復健的人,卻需要時時用心啊!」

心行平等難

道源老和尚說:「佈施給貧困的人,和供養法師的功德平等;甚至佈施給貧困的人,功德比供養法師還大,是福慧雙具!」這是道源老和尚回答信徒的話。

有人覺得很奇怪,為什麼佈施給貧困的乞兒,比供養法師的功德還大?道源老和尚說:「因為供養法師,往往是抱著有求之心;而佈施貧人、乞者的人是無所求的,只因這份平等、誠懇的愛心,由慈悲而生智慧,所以功德很大。」由這個例子,我們就可以知道什麼是「心行平等」。人多數時候都有分別心,若能盡力而無所求、不起分別,才是正確的修行心態,也才是真正的「心行平等」。

發表留言